隨著國內(nèi)疫情防控形勢持續(xù)向好,人們的消費信心不斷增強。據(jù)商務部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8月份消費品市場實現(xiàn)今年以來首次正增長,消費市場已進入“金九銀十”消費旺季,持卡人用卡頻率提升,額度需求較大,還款問題集中,同時也要提防詐騙分子借機鉆空子。為此,交通銀行信用卡專家梳理了目前比較盛行的信用卡詐騙手法,總結(jié)出應對要點,提醒持卡人安全用卡,守好自己的錢袋子。
不隨意點擊鏈接下載來歷不明的APP,安全有保障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手機APP的功能增多,聊天、購物、學習、直播……下載一個APP便可搞定,越來越多的人習慣用APP處理各種事務,這也讓詐騙分子看到了“商機”,“渾水摸魚”誘騙持卡人點擊鏈接下載來歷不明APP,借此植入木馬病毒到持卡人通訊設備,木馬病毒可以后臺竊取相關登錄信息及密碼,并攔截動態(tài)驗證碼,在獲取足夠有效信息后,實施資金轉(zhuǎn)移或盜刷。例如當下隨著學校的開學,便有不法分子冒充學校,群發(fā)短信給家長,并以查看課堂視頻、收取學習資料等為由,誘騙家長點擊被植入病毒的鏈接。王先生某天收到一條帶有學校名稱的短信,乍以為是孩子的學習資料,想也沒想便點擊鏈接下載,隨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信用卡被盜刷。
除此之外,消費者還需小心高仿APP,詐騙分子通過相近名稱、類似圖標制作各種高仿“官方APP”,騙子不僅通過應用內(nèi)的大量廣告賺取廣告費,甚至通過應用盜刷用戶銀行卡、辦貸款,泄露用戶個人信息等。
對此交通銀行信用卡專家提醒您,一方面點擊鏈接前,要多方確認,不要隨意下載來歷不明的APP,最好通過可靠的應用商店下載經(jīng)認證的官方APP;另一方面定期對手機進行殺毒,清理潛在的安全隱患。
認定“官方”標識,提升風險識別能力
冒充“公檢法”或使用“提額”“逾期凍結(jié)”等虛假由頭,向消費者騙取個人金融信息進而實施信用卡詐騙的案例層出不窮。這類詐騙信息具有極強的迷惑性,利用消費者緊張的心理,使其無暇及時分辨信息真?zhèn)?,落入圈套?/p>
張先生最近要貸款,突然收到一條短信,稱其信用卡嚴重逾期已錄入黑名單,張先生一看特別緊張,擔心征信受損會打亂自己的貸款計劃,趕緊撥打短信中的電話,并按照要求提供了卡號和驗證碼,隨后發(fā)現(xiàn)被騙。交通銀行信用卡專家表示,非銀行官方短信不理會;短信中的電話不要直接回撥,如有疑問,應第一時間撥打信用卡背面的官方客服電話核實。
同時消費者要注意通過正規(guī)渠道申請信用卡,切勿通過中介等非正規(guī)渠道“花錢辦卡”,以防止信息泄露。李小姐到某辦卡公司咨詢后辦理了一張信用卡,但過了個把月仍未收到卡。某天接到“銀行”電話,對方表示申辦卡片需要核實信息,并向李小姐索要了身份信息以及驗證碼,隨后李小姐連續(xù)收到銀行發(fā)來的信用卡激活短信和消費短信,才知道自己的信用卡已被盜刷。
交通銀行信用卡專家建議消費者可通過正規(guī)途徑或銀行官網(wǎng)辦理信用卡,同時可在官方渠道查詢辦理進度,以辦理交通銀行信用卡為例,消費者可通過“買單吧”APP 或交通銀行信用卡官網(wǎng),以及致電信用卡客服熱線400-800-9888等多種渠道查詢。
不要因小失大,忽視安全隱患
“流量為王”的時代,花錢購買真人賬號,為網(wǎng)店或者博主刷關注、刷好評、刷點贊,使其獲取更大的流量支持和商業(yè)利益,已成為一條灰色產(chǎn)業(yè)鏈。有些消費者因小利出讓自己的賬號,一不小心成為鏈中一環(huán),本以為賺點小錢無傷大雅,卻淪為被割的“韭菜”。社交賬號蘊含人脈資源和個人信用,一旦被不法分子盜用或以此實施詐騙,后果不堪設想,一方面是利用社交賬號綁定的信用卡直接盜刷,同時還可以偽裝“熟人”詐騙聯(lián)系人。日前,央視曝光了微信清粉的騙局,即通過以“清粉”為由騙取用戶賬號授權(quán)登錄,不僅利用用戶賬號發(fā)送廣告,甚至盜取賬戶信息注冊第三方平臺,實施盜刷。
同樣,為了賺點外快,鋌而走險“出租”自己的信用卡更不可為。劉先生某天看到“信用卡租借,月賺3000元”的廣告,很是心動,便聯(lián)系了廣告主,對方承諾每月給3000元租用費,要求劉先生將卡片郵寄到指定地址,并告知密碼等相關信息。劉先生按照要求操作后,前兩個月收到了相應的租金,然而之后不僅沒有了租金,反而接到了銀行的催款電話,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陷阱。對此,交通銀行信用卡專家提醒您,持卡人任何時候都不要將信用卡卡號、動態(tài)驗證碼、支付密碼等信息告知他人;根據(jù)領用合約相關規(guī)定,信用卡僅限本人使用,不得出租、轉(zhuǎn)借或交由他人使用。
隨著移動支付的盛行,信用卡詐騙不再局限于實體卡片,通過“線上”途徑盜取用戶金融信息進而實施詐騙成為常見的作案手法。因此,消費者要建立嚴謹?shù)娘L險防范意識,嚴格保護個人證件信息、密碼以及短信驗證碼。同時注意在日常用卡過程中,及時關注發(fā)卡機構(gòu)的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官方APP和小程序,與發(fā)卡機構(gòu)保持良好溝通,及時了解用卡動態(tài),從而擁有安全又有保障的用卡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