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預期年化利率時代來臨,這已經(jīng)是我國第五次了。所謂負預期年化利率就是你把存款放在銀行里一年的利息還比不上全國消費價格指數(shù)(CPI)的增長。目前人民銀行一年的存款預期年化利率降到了1.75%,而CPI上漲2.0%,這么說來,存在銀行的錢給你的利息連你買豬肉漲價的錢都補不上。
下面給大家舉個具體的例子解釋下吧,如果你有1萬元存1年銀行給你的利息只有175元,但是按照2%的CPI計算,現(xiàn)在1萬元可以買到的東西,1年后花1.02萬元才能購買到,需要多花200元,高于存款獲得的預期年化收益。也就是說,如果只是簡單地把錢存在銀行,按照購買力計算,1萬元1年后的實際預期年化收益是負25元。這樣大家就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損失了吧。
那么怎樣才能不讓手里的錢不貶值呢?
1、手里有些存款的可以考慮著手買房,因為前幾次負預期年化利率時代,后面房價都出現(xiàn)增長,那么現(xiàn)在錢存銀行只會越來越少,還不如在負預期年化利率時代初期節(jié)約一些成本,用來買房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2、之前有過投資和理財習慣的,可以繼續(xù)按照自己平時的投資習慣,比如股票或p2p等投資渠道都是不錯的選擇。
3、或者多多享受一下生活,把多余的錢用來旅游,消費等。
4、平時一般都是把存款存定期的投資偏保守的人們,可以適當考慮下銀行的理財產(chǎn)品和保險產(chǎn)品。隨著國家對保險資金政策的放開,未來保險資金的預期年化收益將獲得一定程度的提升。這兩個類別的產(chǎn)品因為其發(fā)行單位的背景,相比較下預期年化收益較穩(wěn)定與安全。
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并非不知道存款預期年化利率不高,也不是不懂錢存在銀行就在看著它們貶值,之所以不敢消費,不敢投資,未必與缺乏理財意識有關(guān)。投資渠道狹窄,賺錢的項目并不多,與其承擔風險,還不如存在銀行圖個安穩(wěn)。
中國人喜歡存錢,與傳統(tǒng)心理有關(guān),也與現(xiàn)實不安有關(guān)。如果社會保障健全一些,民眾不再為養(yǎng)老、醫(yī)療和教育發(fā)愁,也許就敢消費了。中國人民大學經(jīng)濟學院副院長王晉斌曾表示,我國居民在購房、教育、醫(yī)療等家庭大額支付領域的需求增多,促使居民增加預防性儲蓄行為。反觀歐美發(fā)達國家,儲蓄率之所以低,主要原因是他們的社保較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乃至完善,非一日之功,但這是方向。讓民眾敢花錢,會理財,也許同樣需要在強化社會保障的同時,使經(jīng)濟更有活力,讓中國人對未來發(fā)展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