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全國累計發(fā)行銀行卡32.25億張。銀行發(fā)卡的速度驚人,銀行卡所遭受的被盜刷危機也同樣驚人。然而,帶著壟斷頭冠的銀行事實上很少在盜刷中主動承擔責任。
32億張銀行卡陷安全危機
卡在手里,錢沒了。遇到這倒霉事兒的不止趙洪琛一個人。不久前的一天,趙洪琛人在北京郊區(qū),他那張幾乎未用過的工商銀行信用卡如常躺在家里,工商銀行95588客服電話卻發(fā)來短信稱,他用那張卡在網(wǎng)上消費了230元。
趙洪琛去銀行要求拒付這筆款項,并未如愿。而且在去跟銀行交涉的短短兩個小時里,趙洪琛就碰到了跟他有類似情況的3撥人:“其中一位大媽的情況是,她還沒收到信用卡,卻已經(jīng)先收到1000多元的賬單。”
“現(xiàn)在用銀行卡太不放心了。”趙洪琛反復說。
盜刷多因卡被克隆
據(jù)業(yè)內分析,目前銀行卡被盜刷的原因主要有3種:一種是銀行內部工作人員泄露客戶信息,一種是銀行卡遺失或被搶,最后一種就是銀行卡被克隆。但以最后一種情況居多。
磁條卡曾因信息讀取簡單、成本較低,而被普及使用。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磁條卡被克隆的手段也隨之跟進。
據(jù)發(fā)現(xiàn),目前盜刷磁條卡的技術已經(jīng)比較成熟,甚至可以說盜刷銀行卡是輕而易舉。如果在百度搜索中鍵入“銀行復制器”,即可發(fā)現(xiàn)有很多兜售克隆卡設備的帖子。
銀行很少主動擔責
銀行很早就知曉了磁條卡的風險,但10年來卻遲遲不啟動技術更新工作,導致諸多人的資金安全受損。在這種情況下,當發(fā)生銀行卡因被克隆而遭盜刷的情況,銀行作為發(fā)卡方因未識別偽造卡而導致客戶損失,應當承擔怎樣的責任,一直是業(yè)內爭論的焦點。
業(yè)內分析師說,如果銀行卡被盜刷,若持卡人沒有起訴銀行或采取其他手段,基本上有密碼的借記卡的卡內損失都是個人承擔,很難被追回;而對于信用卡來說,部分銀行對信用卡有失卡保障服務,即當持卡人發(fā)現(xiàn)銀行卡被盜刷,如果第一時間申請掛失,銀行對于掛失前一定期限內盜刷導致的損失進行賠償。
根據(jù)查看各個銀行的服務內容發(fā)現(xiàn),并非所有銀行都有全國性的失卡保障服務,如工商銀行只針對深圳、上海等部分地區(qū)的牡丹卡用戶提供失卡保障服務。即便是在推出了全國范圍內失卡保障服務的銀行辦卡,客戶也并非所有情況下都能享受該項服務,比如很多銀行只針對在境外發(fā)生的盜刷情況進行賠償,且賠償金額多有上限。
司法判決不統(tǒng)一
以有密碼的借記卡被盜刷為例,有法院就認為,持卡人向銀行申辦銀行卡,雙方之間已經(jīng)成立合法有效的儲蓄存款合同關系,依法應當受到法律保護。而銀行作為經(jīng)營存、貸款等業(yè)務的專業(yè)金融機構,負有保障客戶存款安全的義務,銀行應當對其發(fā)行的銀行卡具有鑒別真?zhèn)蔚哪芰?,并應采取技術手段防范借記卡被復制和偽造。而只有持有真卡的交易者使用密碼辦理的各類交易才能視為客戶本人的行為,持偽卡進行的交易,即使密碼相同,也不能視為客戶本人所為,并以此為由判銀行賠償持卡人的所有損失。
但在有的案例中,銀行辯稱,存款被盜的根本原因是持卡人故意或過失向他人泄露了銀行卡信息和密碼;法院也要求持卡人應證明其已經(jīng)盡到妥善保管密碼的義務,但如持卡人未能就此舉證,則判決銀行和持卡人各承擔一半責任。
今年8月初,廣東省高院針對克隆卡糾紛明確了兩點原則:只要是克隆卡,銀行須擔責一半以上,無密碼信用卡若用戶保管不善也應擔責;有密碼,用戶要自證清白,無密碼,銀行要自證清白。
根據(jù)廣東高院的指引,對設置了密碼的銀行卡,持卡人對密碼的泄露沒有過錯的,對銀行卡賬戶內資金損失一般不承擔責任;持卡人用卡不規(guī)范足以導致密碼泄露的,一般應當在50%的范圍內承擔責任;對于未設密碼的銀行卡被偽造后交易的,發(fā)卡行如在辦卡過程中履行了不設定密碼后果和風險的提示義務,持卡人需承擔不超過卡內資金損失50%的責任。
“但持卡人很難證明自己用卡沒有不規(guī)范的行為,根據(jù)‘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如果銀行聲稱是儲戶未妥善保管密碼,銀行應承擔舉證責任。而且跟銀行相比,持卡人處于弱勢地位,銀行相對有能力,也應當承擔更多的舉證責任?!?/P>
需立法明確銀行責任
信用卡研究人士董崢最近在研究國外的銀行卡安全法律體系。他認為,當下中國銀行卡之所以被頻繁盜刷、持卡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跟當前銀行卡安全保障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缺失有一定關系。相比之下,國外的法律體系就比較完備。
“就拿案情類似的案件判決不統(tǒng)一來說,就是沒有相應的司法解釋或法律法規(guī)所致。雖然每個案件案情不同,不能非常細致地進行規(guī)定,但也應該出臺一定的原則性條款?!倍瓖樥f。
在董崢看來,鑒于目前我國銀行卡安全已經(jīng)受到威脅,應適時制定或修訂相應法律法規(guī),研究在當下環(huán)境和體制之下,銀行、持卡人乃至商戶之間的責任應如何厘清,以及如何有效保障持卡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