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行倒閉潮、裁員潮接連不斷
2011年8月,匯豐即率先刮起全球第一輪裁員風,計劃在2013年之前裁員30000人,除了已經宣布的5000人,還將裁撤25000個崗位。被裁的5000人職位中,英國和法國占700個,其余將落到美國、中東和拉美地區(qū)。由此拉開了世界性大行“減肥瘦身”的序幕。
提及高燒不退的裁員潮,多位分析人士表示:“全球市場持續(xù)低迷”。
2008年金融危機的遠去似乎并沒將銀行業(yè)帶出陰霾。2009年,美國共有140家銀行倒閉,2010年這一數字上升到157家,2011年,同樣創(chuàng)造了92家銀行倒閉的記錄。
摩根士丹利、花旗等國際大行逃過一劫又一劫,2011年最終也沒逃過整頓、裁員的宿命。
近日,一則蘇格蘭皇家銀行裁員3000-4000人的消息甚囂塵上。1月12日下午,RBS集團對外宣布將在三年內再裁員3500人,該公司的一份聲明中表示,他們進行的改革將包括從現(xiàn)金股票、企業(yè)經紀、股票資本市場和并購企業(yè)中退出。在資產負債表、資金需求和基于剩余批發(fā)業(yè)務的成本將顯著減少,實施行動將立即展開。
裁員風再次刮起,市場不得不再次將外資行推至因頂不住資本不足的壓力、不得不裁員的風口浪尖。
新舊交替的跨年之際,香港的金融市場,討論最多的不再是年終獎,而是不寒而栗的“裁員瘦身潮”。
美國道富銀行的知情人士稱,花旗、渣打、瑞銀、德銀等都有相應的瘦身舉動。但有些銀行一邊在裁員,一邊卻在增派人手。
“近期法興銀行在招聘一些電腦程式交易員、衍生工具、風控等技術人員,大有利用高科技取代人力的架勢。”上述人士說道。
“利潤是商業(yè)銀行衡量一切的標準。從創(chuàng)造利潤和投入資金比例來看,一旦超過一定的比例就會控制成本。裁員最大的應該是投行,一旦經濟不好,業(yè)務缺失,整個團隊也就沒有必要存在了。”歐洲一家大型銀行的相關人士告訴理財周報記者。
外資行中國區(qū)域要“增肥”
隨著新興國家的興起,很多銀行將目光聚焦在了亞太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
理財周報記者向各大銀行詢問是否有裁員一事,各外資行均表示“我們沒裁員”。花旗中國表示:“中國一直都是花旗全球的重要市場,我們將繼續(xù)招聘重要及關鍵崗位人員,以支持各業(yè)務部門的持續(xù)增長?!?/p>
接近匯豐的人士稱,匯豐在中國市場將會繼續(xù)投入,包括人員、網點、業(yè)務等方面,同時也會著力于提高營運效率,確保其快速增長的可持續(xù)性。
一位在摩根大通工作多年的人士透露,目前國內和亞太區(qū)均未聽說有裁員計劃。該行在國內的業(yè)務仍以商業(yè)銀行為主,也有投資銀行業(yè)務,但都是以控股、合資企業(yè)的形式出現(xiàn),人員偶爾會有調動,但并沒大幅裁員。
面對大陸市場這塊“肥肉”,越來越多的外資機構想分得一杯羹,截止到目前,已經有40家外資銀行在中國設立了境內法人機構。中國區(qū)域為其母行作出的貢獻,別的區(qū)域只有羨慕的份兒。以匯豐為例,2011年上半年匯豐中國稅前盈利18億美元,占集團整體利潤比例15%、占亞洲業(yè)務利潤26%、占除中國香港外亞太區(qū)業(yè)務利潤的47%。
據匯豐內部人士透露,前段時間匯豐的裁員是集團內部分工的調整,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少官僚。過多的層級制度,影響指令的轉達及反饋。同時也是為了扭轉后臺與前臺比重失衡,這樣一來,可以將更多的資源放在前臺,以服務客戶、創(chuàng)造利潤為目標。
“其實也看到了,被裁的員工也僅是集中于風險控制、IT、營運等后臺支持部門,前臺的客戶經理、銷售等部門是鮮有調動的。其實也是為了更高效運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上述人士說道。
“中國是一個特殊的市場,尤其在大家對其充滿信心的時候,大家是不會輕易做出退縮的舉動的,除非面臨即將倒閉的風險。多數的外資行面臨著僧少粥多的現(xiàn)象,缺人?!币晃煌赓Y行的高層無奈地說。
五歲的外資行在褪色
2012年,將是外資行入主中國的第五個年頭。可外資行在中國的業(yè)務占比一年比一年少。金融危機之后,外資行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直線回落,資產總額占比從2007年的2.38%接連下降至2010年的1.85%,再到2011年中的1.83%。
“金融危機在客觀上是一個致命打擊,另外外資行對本土客戶市場的理解確實比較遲鈍,主要是國外的那一套在中國水土不服?!币患抑匈Y行高管表示?!巴赓Y行無論是對本土市場的了解,還是專業(yè)知識、本地團隊建設,外資行都做得不夠,甚至落后了。”
一位知名經濟學家認為,外資行在中國做的是一個品牌,只要出現(xiàn)品牌和形象問題,銀行也會陷入滑鐵盧。如果說2007年富人還都沉浸在外資行優(yōu)厚的待遇和貼心的服務中,那么金融危機以后,這些人也使得很多銀行長期身陷被訴訟的泥潭。理財理的只剩下利息、產品說明書似天書等問題從不停歇,為了擴張,忽略了內在的“質”,最后釀成欲速則不達的慘劇。
盡管如此,中國市場一直寄托著外資行的重大期望。他們擁有的并引以為傲的,是中資行無法比擬的海外網絡優(yōu)勢,隨著監(jiān)管層的松手,各種市場準入也將逐步打開。
外資行在中國能否經受住風暴洗禮,還需看下一個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