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文化博大精深,特別體現在合同中。近日,浙江鮑先生的一份合同,就因一字之差,讓他損失近百萬元。不少卡友在作為旁觀者感嘆的時候,可曾想過,信用卡行業(yè)這類事情也不少見,比如,信用卡申請表就深藏玄機,類同賣身契。
一字之差錯失百萬
鮑先生十年前承包了一個合同,百萬保證金交了,工程卻未開工。兩年前雙方終于協商好保證金返還及這8年利息計算方式以及違約處理。
但是對方還是沒能按時還款,今年,鮑先生將對方訴至法庭,要求按違約處理,法庭卻沒有支持他的訴求,讓他損失百萬。
原來,焦點集中在合同中的一句話:“按2005年至2013年8月15日后”的“后”如何理解的問題。
法庭認為“后”字應當按“之后”理解,應為在2005年至2013年8月15日這一時間以后的利息,按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四倍計算。
而非鮑先生認為的從2005年按四倍計算。由于合同是鮑先生起草,他只能自認倒霉。
信用卡申請表的玄機
其實,信用卡申請表中也有不少這樣的問題,不知卡友們是否有發(fā)現,小編以中銀淘寶信用卡的申請書為例,加以簡單說明:
1、信息可以泄露給誰?
在申領第一條中,明確說明:“如甲方出于為乙方及其附屬卡申請人提供與信用卡有關服務的目的,乙方及其附屬卡申請人同意甲方將個人資料披露給甲方認為必須的第三方,包括但不僅限于……”
“甲方認為必須的第三方”,卡友們可以自行體味這句話的含義,另外,請注意,這里對銀行應該承擔的信息泄密責任,沒有任何描述。
2、自己的事自己出處理
在第八條說明,如果消費中卡友跟商戶發(fā)生糾紛了,即使是商戶的責任,對不起,您該想啥招想啥招,刷卡消費的這筆錢你得給我,別的我一概不管。
3、我卡我說也不算
第九條更是離譜,銀行如果認為自己有理由,不需要提前通知持卡人,就能隨時停用卡友的信用卡。
怎么樣,看了以上幾個例子,是不是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各銀行申請表大同小異,相信如果法律專家看了,里面會有更多玄機。
對持卡人來說,這比一字千金更加離譜,但可悲的是,信用卡申請人作為弱勢群體,對此申請表卻沒有說“不”的權利(除非你不辦卡)。小編希望,隨著這個行業(yè)的發(fā)展,政府及第三方機構的監(jiān)管介入,這樣的霸王條款越來越少。